火遍我国的光伏电站,已经是央视新闻联播的常客了,关注新闻的大家都知道,就这周前两天,央视新闻又报道了咱第一批光伏扶贫项目。
除了咱央视新闻,这次光伏电站登上了BBC!钟情中国题材的BBC这次重点介绍我国的光伏电站,就在《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第三季。在这部纪录片里面,精通汉语的电视制作人芬恩·阿贝丁是四位主持人之一,他在自己的拍摄见闻中记录了盐池县壮观的太阳能农场。
提起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如果你恰好去过张北草原,你一定会对那里的大太阳和干燥的空气印象深刻。
距张北县城十公里处有个德胜村,那里的气候也是如此。
这样的气候对农业发展可不是好事。过去,德胜村是远近闻名的穷村,村民只有中秋节和过年时才能吃上肉,饺子馅里稍微放一点肉就心满意足了。
但今天两位德胜村村民,一个讲述着“太阳来送钱”的故事,另一个靠种马铃薯年入6万。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中国日报外籍记者艾瑞克(Erik)来到德胜村,探寻村里点石成金的秘密。
十年九旱的德胜村
刚进村子,艾瑞克就感受到了太阳的厉害。
阳光的炙烤、干旱的气候和巨大的温差,这样的自然条件对于德胜村村民来说,无论是种植还是畜牧,都很困难。
78岁的村民胡文斌用“十年九旱”来形容这个村子。
艾瑞克入乡随俗,骑着三轮摩托,被太阳晃得睁不开眼。
采访中的艾瑞克也是矿泉水不离手。
现在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胡大爷所说的干旱,很容易就会感到口渴。
气候干旱,加上昼夜的温差,德胜村的“致富经”看来并不好念。
但是,与其选择“与天斗,与地斗”,德胜村的村民选择了与大自然握手言和,因地制宜。
“只要有太阳,我们就能进钱”
村子里的干旱让胡大爷从小就体会颇深,家里的用水也要靠电动泵从水井里打水。
但让胡大爷没想到的是,干旱少雨这种自然条件竟然可以为村里创造收入。
干旱少雨的劣势气候却成为了这里发展光伏发电产业的优势。
2016年,村里建起了光伏发电站。胡大爷原本在村委会看大门,打扫卫生,而现在,他最惦记的就是“照看”光伏发电板。
对光伏发电板,胡大爷也是赞不绝口。
每年就是晴天多,雨天少。只要是有了太阳,我们就能进钱。它干旱嘛,没雨嘛。所以通过这个产业能把穷变成富。
德胜村的党支部书记叶润兵说,村里做了两个村级电站,他还算了算年收入:
年收入在80万左右。这80万,一个是村集体的收入,另外还解决一部分低保的贫困户的兜底、补贴,让我们的人均收入达到6000块钱。
想必这些增加的收入能让胡大爷和老伴生活得更安心。
与胡大爷挥手告别后,艾瑞克来到了村民徐海成的大棚。
除了干旱之外,温差是德胜村发展农业的又一大拦路虎。
采访当天,最高温度35摄氏度,而到了夜里,气温可能只有6摄氏度。冬季最低气温可能达到零下35摄氏度。
巨大的温差加上干旱,使得在这片土地上种东西非常困难。
但村民徐海成的马铃薯大棚收成却不错。艾瑞克与村民沟通后,才了解其中奥秘。
经过了解我知道,把微型马铃薯栽培在大棚里,能减小它们所经受的温差,而且能保护它们免受害虫侵扰,降低农药使用。
四五年前,徐海成一年只能赚到不到1万块钱,但去年他的年收入就增长到了4万多元。
艾瑞克帮徐海成算了笔账,按市场价算,一个大棚大约能为徐海成带来6万元的收入。
村支书叶润兵说,今年村里280个大棚已经给村民分到户了。
德胜村还用村名注册了商标,从此有了德胜牌马铃薯。
徐海成说,自从算了脱贫账后,他特别有启发。今年纯收入预计能达到10万元。
了解了这么多,艾瑞克明白了一个道理:
最好的扶贫模式不是直接给钱,而是让村民找到自主致富的道路。政府与企业的支持和指导也让村民能够自力更生。
的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德胜村正是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与大自然握手言和,才得以点石成金,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