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球市场格局来看,制造业是剔除金融板块之后市值权重最大的板块。在2009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全球性产业结构重整和分化局势越发明显,其中制造业的发展也逐渐呈现出精益化、专业化、全球化以及智能化的趋势。
近年来,全球制造业强国普遍将制造环节外包给低成本地区,从而专攻技术与标准。这并不是代表退出制造业,相反恰恰强化了对于制造业产业链的控制。毕竟在制造业链条中,前沿技术与创新才是未来发展的关键。目前国内在关键技术、工艺及装备方面,和国际领先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而这些也是制造业竞争力的体现。
另一方面,全球制造业曾出现多次迁移现象。随着技术不断演进,中国制造人口红利及生产成本优势也逐渐消失,相关制造巨头的外迁就是很好的说明。为此,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向高端制造及智能制造迈进也正逢其时。
据相关调查发现,在制造业竞争力方面,北美地区与亚太地区依旧占据主导地位。而在亚太地区,中国、印度以及韩国将有望在2020年跻身于全球制造业十强。且随着制造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全球制造业的格式或将在未来五年内再次发生变革,这也为中国制造提供了机遇。
如何与“互联网+”融合?
“互联网+”源于产业界,是对创新2.0时代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形态的一种诠释,其本质是传统的在线化以及数据化。2015年,在国家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首次提出了“互联网+”与制造业相结合的概念。
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模式是“生产-销售-消费”协同升级中的一环,其改造动力主要来源于下游消费端。下游互联网化程度越高,对上游制造环节的反向促进作用越显著。
据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制造业竞争指数位居全球第一。事实上,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总体特征依旧存在,规模扩张为主的发展模式仍未扭转。为此,必须把推进制造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战略性指标作为产业改革的主攻方向。
面对如今蒸蒸日上的“互联网+”业态,中国制造业又该如何立足呢?业界人士给出了以下三点解决方案:
其一,推动行业兼并重组,有效提升行业集中度以及企业竞争力,鼓励新兴产业的建立,明确行业标准;
其二,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提升产品质量,以实现自给自足以及海外拓展为目标,扭转大而不强局势;
其三,培养专业人才,提升技术以及创新能力。
将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已成为企业以及政府未来五年内的发展规划,两者结合推动产业升级的成果已经初显,前景也尤为客观。据工信部调查,近年来,在这种融合模式下,很多工业以及企业缩短了研发周期,并提高了生产效率。
如何迈入“中国智造”?
从生产条件来看,中国具备人力资源丰富、人力成本低等低成本制造要素。随着“十三五”规划以及《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的提出,中国制造业迎来了发展大浪潮。同时在物联网、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的推动下,使得机器、车辆、建筑以及原材料等产品均具备了智能特性,其所能采集的信息量也随之日益剧增,至此中国制造业逐渐向“中国智造”迈进。
从远来看,中国制造业产业局势严峻,由中国制造业大国迈入制造业强国,需经历数次转型,而“中国智造”将成为转型的终极目标。而总得来看,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主要动因有以下三点:
其一,金融危机的长远影响。要知道,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全球制造业市场急剧萎缩,这场风暴对于国外产业冲击尤甚,而由于对于国外技术过于依赖的原因直接导致中国制造业也陷入生存困境,至今元气还未完全恢复。
其二,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产品创新力不足。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对于材料的要求也越发提升,这也使得原材料的价格直接上涨。另一方面,国内制造企业大部分聚集与产业链的低端,起着代工的作用,持续下去将会降低创新意识。
其三,人力资源成本上涨。在国家各项政策的颁布实施下,中国劳动力成本陡增,靠劳动力增加产能弥补技术的优势逐渐降低,在这种情况下,技术得不到补充将大大降低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至此来看,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只是第一步,只有将中国制造业技术以及创新意识提升上去,“中国智造”的轨道才能彻底打开。
文章来源:中国机床商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