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新能源车上市,至今也有五个年头了。其中,电池的耐用程度参差不齐,车辆故障,大概率要更换电池,一批批淘汰下来的电池,成为回收市场的新物件儿。
人类产生废品的趋势,总是与消费潮流密切相关。如今,新能源车越卖越火,废旧电池的更换和废弃,正变得日益频繁。
首批新能源车上市,至今也有五个年头了。其中,电池的耐用程度参差不齐,车辆故障,大概率要更换电池,一批批淘汰下来的电池,成为回收市场的新物件儿。
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回收,又涌动着一股掘金的浪潮。
新能源汽车从2011年推广至今,年销量已经突破50万,成为汽车行业中重要的一员。有机构预测,202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会超过200万辆。
这意味着,随着动力电池寿命将至,电池回收利用市场将从无到有,蓬勃生发。
动力电池回收
废旧的动力电池有着很高的回收价值。除了部分动力电池可以继续利用外,更多的电池,用来回收分解出大量稀有金属,作为再次生产的材料。
锂、钴、镍、锰等金属的回收,每年可以创造50亿以上的营收,到2020年这个数字可能会超过百亿。废旧的动力电池有着很高的回收价值。除了部分动力电池可以继续利用外,更多的电池,用来回收分解出大量稀有金属,作为再次生产的材料。
其中锂的回收规模最大,年回收近万吨。国内锂资源的年需求量在8万吨左右,锂回收可以解决相当一部分需求。
而动力电池如果放任不管,这些活跃的金属资源,将会变成大自然的“杀手”。
为防止污染环境,实现资源充分利用,我国出台了许多政策,支持动力电池回收产业的发展。尤其是近两年,动力电池的回收政策愈加规范。
去年,《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颁布,明确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应建立回收体系,及时发布回收信息。
今年工信部等发布新规,在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开始动力电池回收试点工作。
这意味着,动力电池的回收在未来将成常态,而对环保行业来说,动力电池的回收的确是个机会。
问题依旧明显
从2014年开始推广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至今,发展力度仍不足。
回收就是个大难题。把电池从消费者手中收回来,对于车企是个巨大的考验。不同于日本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垄断优势,我国市场的仍处于竞争阶段,这就很难依赖车企自行回收。需要配合第三方企业,协助建立完善的回收机制。
动力电池标准的不统一,加大了回收拆解的难度。外形标准化很容易,但是,不可能将电池内部的结构、材料的标准化,这将会遏制企业竞争,有悖于创新理念。标准不一,对锂电池回收利用来说是巨大的挑战。
综合利用技术滞后,不能满足需求。以磷酸铁锂电池为例,其回收利用的成本在8500元左右,而出售再生材料仅获利8100元,还是在亏本做买卖,技术上还难以实现盈利。尽管有部分企业在技术上,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是比起发达国家,我国的技术还是落后很多。
从去年开始,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市场逐渐升温,但距离完全成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目前,建立可监控的良性回收体系,探索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技术,才是企业的的重中之重。
当然,国家具体政策的牵头与项目补贴,也是必不可少的。
群雄逐鹿
2017年以来,政策的支持加大,行业潜力爆发,许多企业都对动力电池市场充满期待,投资与收购层出不穷。
目前,由于产业链初建,动力电池的回收仍是老大难问题。从某种程度来说,动力电池如何回收,比如何利用更关键。
视资本状况,环保行业完全可以作为第三方,参与回收过程;或是通过自身的回收优势,开始逐渐构造动力电池综合利用的产业链,借助互联网、物联网,实现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智能化。
所以对于环保企业,特别是环卫企业,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是个不错的机遇。当然这需要建立在企业不差钱的基础上。
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资金需求不低,如果企业盲目进军,只会拖累自身现金流,影响主营业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