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日成电子有限公司 RCCN - 为顾客创造价值 - ISO9001/IATF16949/ISO/TS22163
选择语言 Language

线槽_PVC线槽_电缆接头_尼龙扎带_冷压端子_尼龙软管_金属软管_导轨_汽车线束 - 上海日成电子有限公司RCCN

小小电能表见证时代变迁

1882年,中国第一盏电灯在上海亮起。作为中国电力事业起步的地方,上海也见证了中国电能表计一百多年来的发展历程。

40年间,上海市民刘守清家换过4种电表。小小一块电表,从外资到国产、从机械到电子、从简单到智能,折射出的是我国改革开放40年间,电力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沧桑巨变。

从大、小“火表”到“一户一表”

刘守清生于1958年。小时候,刘守清一家和其他6户人家“蜗居”在虹口区春阳里一栋三层的石库门里。

中国第一盏电灯在黄浦江畔点亮后,电灯逐渐走入了上海人的生活。刘守清还记得,儿时,弄堂里街坊邻居的门边大多装着一块黑色的电表,有大有小,有方形的、有圆形的。这些各式各样的电表产自不同国家,英国、德国、瑞士等。从1978年起,上海开始大量采用国产电表,这些超龄的“洋表”分批“退役”。

1979年,21岁的刘守清进入当时的房管局工作。3年后,他成了家,终于搬离了拥挤的石库门,小两口住进了密云路一栋6层的公房。

由于工作关系,刘守清对于包括电表在内的房屋配套设施格外关注。

刘守清住的楼房里每层4户人家共用一个标有“供电资产”的电表。上海市电力公司只按这个表上的计量数值收取每月电费,从总表分出的各家各户还需自行安装一个电表,再按各自电表计数分摊电费。上海市民习惯称那个总表叫“大火表”、称那些分表叫“小火表”。

由于公共线路老化有损耗,各家的“小火表”使用太久计量失准等原因,常常会出现“大火表”上的数比各家各户“小火表”上的数加在一起要大的情况。这下问题来了,多出来的电费谁来付?每到分摊日,每一层的住户因为“火表”而“开火”在上海市井里弄里并不少见。

“我们4户每月由一户人家负责抄数计算,逐月记在一本专门的黑色硬面抄上,大家轮流管理、相互监督。”刘守清回忆,“那时候家家日子都不好过。每度电0.24元,一个月电费两三块钱,听起来不多,但是一个月工资只有30多块钱。”

刘守清的妻子家庭条件好,嫁妆里就有电视机和电冰箱,但是他们平时都很少使用这些电器,“一是当时电不够用,我们时刻想着要节约每一度电;二是怕用得多了,邻居说闲话,分摊电费的时候闹矛盾。”偶尔看看电视,刘守清的妻子都会邀请同楼层的邻居一起。

上海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一些人“下海”做起了小生意,购置了家用电器,用电量增加,有了装“独立火表”的强烈意愿,不想再分摊电费了。然而,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居民要装个独立电表是非常困难的,花钱不说,还得现场符合施工条件才能安装。一旦供电所批准了,那户人家会特意在施工当天请好假,等待师傅上门。

改革开放后,上海市政府致力于改善市民的住房条件,电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也备受重视。1993年,“一户一表”被上海市政府列入当年的实事工程,首批3万户客户被纳入“一户一表”改装计划。刘守清终于迎来了自家的专属电表。

“原来我们一栋楼的6个电表都装在1楼楼道里,现在每层楼都装了4个电表。有了自家的电表后心里觉得很踏实,用多用少都是自家的事。邻里之间再也不会因为分摊电费闹矛盾了。”刘守清说。

“一户一表”是民心工程,是浩大的工程,也是繁琐困难的工程。那时上海棚户区、老城厢鳞次栉比,房屋拥挤、空间狭小,上海市电力公司克服了重重困难,到1998年共计改造近130万户,上海城区基本实现家家都有“独立火表”的目标。

有了分时电表,用电也看红绿灯

2000年,刘守清将隔壁邻居的房子买下,与自家打通后,把年迈的父母接来同住。居住面积大了,人口多了,用电量也增加了,如何在保证生活质量的前提下省电,成了他关心的问题。

2001年,作为当年上海市政府的2号实事工程,分时电表改装开始在全市推行。供电员工深入居民小区宣传分时电表,刘守清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到供电营业厅申请了换表。

分时电表就是在用电高峰时段仍维持原有电价,而在用电低谷时段仅收取原有电价的50%左右。24小时被分为两个时段:每日6时至22时为“平时段”,电价为0.61元/千瓦时;每日22时至次日6时为“谷时段”,电价为0.35元/千瓦时。电表铭牌上有一个双色指示灯,平时段红灯闪烁,谷时段绿灯闪烁。

文章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相关文章

上一篇: 光伏悲观预期扭转 弃风限电全面改善
下一篇: 人工智能成为手机发展的“新引擎”
技术
支持
联系
我们
在线
留言
下载
资料
打印
本页
官方
微信
微信二维码 官方微信
收藏
本页
返回
顶部
黄金喊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