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描绘的制造业重点领域创新路线图中,高档数控机床是重点领域之一。《〈中国制造2025〉陕西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陕西要积极发展高精高速高效柔性高档数控机床、自动化成套系统、智能制造装备及高档数控系统、伺服电机、轴承等主要功能部件,提升机床可靠性、精度保持性。到2025年实现制造业产品的精度、质量和寿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机床工具50%以上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省内保障。
老机床企业经营面临困难,数控系统自主研发又久攻不下,近年来,曾经风光无限的陕西传统机床行业正在承受着盲目生产、设备功能滞后的尴尬。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今天,陕西机床行业又站在了新的历史节点上:如何快速提升以数控系统为核心的高端数控技术水平、提升系统集成服务水平,是陕西省乃至全国数控机床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与此同时,和传统企业相比,没有沉重包袱的新兴民营企业正在崛起。他们用先进的技术和超前的理念生产出新的、符合服务市场发展需要的的机床产品,希望发挥效应带动传统低端机床更新换代,一举盘活整个行业。
过去:高峰低谷艰难前行
1964年初,我国从瑞士引进两台SIP-6A精密数控坐标镗床,一台留在北京机床研究所,用作研发参考,另一台划拨给西安红旗机械厂(现称中航工业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1965年,西安红旗机械厂完成调试,投产使用。陕西省机械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高级工程师任国梁回忆到,第一台数控机床来陕,引起了人们对这项新产品的极大兴趣。
8年后,西安某高校与西安化工厂联合研制的,陕西诞生了自主研发的第一台数控气割机。又仅仅过了一年,陕西迎来了能双枪同时对称切割、有稳速和在程序段内有返回功能的第二台数控气割机。
任国梁告诉记者,当时全国有4个机床基地,北京、上海、沈阳和西安。此时的陕西机床行业正处在初始发展阶段,开始对只能加工一部分零件、价格比较便宜的简易数控逐步有了理性认识。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三线建设”开始,北京、上海等知名机床制造厂内迁陕西。秦川机床厂、宝鸡机床厂、汉川机床厂、汉江机床厂分别于1965年前后在宝鸡、汉中投产。“初期,陕西机床行业走在全国前列,创造了很多好成绩。但是斗转星移,创新能力不足使得陕西从领先变为跟随,机床行业进入低谷。”
到了1988年,陕西机床界为实现“机电一体化”开始发力,机床研发智能化拨云见日。两年后,陕西省经贸委组织骊山微电子公司、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仪表厂、西安微电机研究所、秦川机床厂单位联合研发了“陕西一号”高档次数控系统。该产品参加了北京中国机床展览会展出。
数据显示,1990年全国数控机床年产量2634台,陕西产量只有58台。转型的开始总有很多困难,“此时的陕西机床更像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总是要摔几跤的。”任国梁说。
1989年,陕西省机床工具工业有企业25户,工业总产值4.66亿元,全年职工数为25735人,年末金属切削机床拥有量为4564台,锻压机床拥有量为435台。到了2009年,陕西省机床工具工业有企业54户(工业总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工业总产值较之20年前翻了16倍,达到74.8亿元,全年职工人数约为21000人,工业增加值为28.5亿元。
再看另一组数据:1989年,陕西省金属切削机床年产量为3533台,其中数控机床为40台,占当年全国数控机床年产量的1.13%;1999年,陕西省金属切削机床年产量为3528台,其中数控机床为498台,占当年全国数控机床年产量的14.12%。10年里,陕西省数控机床的年产量数控化率增长11.5倍。到了2009年,陕西省数控机床的年产量在全国排第5名,数控金属切削机床产量近66万台。
突围:掌握核心技术不再受制于人
1983年,任国梁和当时红旗机械厂的一位工作人员共同执笔写下了《一个工厂的数控机床应用情况》。调查报告的结尾是这样写的:“我们觉得国内对数控技术的发展、应用抓得不够得力,组织领导不得力,思想重视不够。选了不少点,引进了一大批数控机床。这些点用得如何?有什么经验?有什么教训?无人过问。国产的数控系统不过关,使得用户只得从国外引进。我们认为这不是一个正常现象。”
时至今日,这个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放眼全国,整个机床市场如临寒冬。大连机床厂、汉川机床厂因债务危机走向破产,建国初期设立、被誉为“十八罗汉”机床厂的日子都不好过,仅有秦川机床厂还在盈利。究其原因,陕西华拓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下称陕西华拓)负责人石毅认为,大量中低端的机床已经让市场饱和,而高端数控机床还是凤毛麟角。
突破迫在眉睫。用高端替代中低端,这个外行都能想到的“产品换代”方案是唯一的办法,但在机床行业却步履维艰。首先,我国大部分高端机床依赖进口,产品“缺胳膊少腿”是常有的事,功能不全、性能被压制,导致升级换代“无米下锅”。其次,传统机床企业领导人的意识没有跟上时代潮流,接受高端数控机床还需要一段时间。
二十四年深耕,陕西华拓在去年自主研发出“云数控系统”,获得美国发明专利。同时,被称为“右色”的全球首创的数字曲面微滴喷射设备研制成功。加之“左形”多轴联动数控设备,陕西华拓打造了一个“智能”产品服务平台。
“左形右色”将传统产品生产的流程大大压缩,把加工、印刷、微电子等多行业生产融合进一台机床,提升了设备的复合加工能力,保证了产品的基准和精度。在兼顾国防军工、通用机械等重工业领域的同时,陕西华拓更多的把眼光投向民用市场。“民用领域许许多多细分的小市场汇聚在一起,就是一个广阔的大市场。有了我们的设备,消费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能做出来什么,这对于推动‘中国制造’走出价值洼地,促进民族企业占领产品价值链的高端领域有重要意义。”石毅告诉记者。
布局:产业布局决定高质量发展
积极规划产业布局的,还有陕西机床龙头企业秦川机床。
秦川机床主营高档磨床、机器人关节减速器、数字化车间和系统集成、机床再制造等。近年来,在全国机床行业整体萧索的情况下,秦川机床着力打造机床装备、智能制造岛(生产线),高端工艺技术引领的关键零部件制造和现代制造服务业三个板块,努力建成具有世界水平的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系统集成服务商和关键零部件供应商。
记者了解到,日前秦川机床的高精高效蜗杆砂轮磨齿机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系列产品能够广泛应用于轿车、新能源汽车、精密减速器等工业领域;秦川集团也已形成了月产1000台机器人关节减速器的生产能力,是国内产品系列最全的机器人减速器生产厂商。
秦川机床2017年年报显示,该公司去年营业收入近30亿元,同比增长11%;完成机床订单共计1.12万台,较前年增长了185%。市场直接反映企业状况,显而易见秦川机床去年成绩优良。业内专家认为,机床行业传统的生产、发展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市场,而从产品种类来看,秦川机床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战略布局,未来秦川机床在智能制造方面的实力将与日俱增。
改革:大产业链才能盘活机床市场
数控机床自身的产业链由“骨架”光机、传动系统和“灵魂”数控系统三部分组成。石毅对记者说,机床生产的上下游产业链只是一个小链条。《中国制造2025陕西行动方案》总体思路要求,陕西要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推动陕西工业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产业链低端向中高端转变,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服务型制造,就是陕西华拓的下一站。
从原材料生产到产品制造再到市场流通,多少年来的生产模式即是如此。而近几年,“个性化定制”的概念随着服务型制造的发展应运而生。“个性化”需求在第三产业,而想要满足反馈回来的市场需求,必须要有更高能力的工具去进行生产。
石毅办公室里放着一个在美国展出的名叫“斗士”的人像模型。数字建模后编程刀路模拟,用五轴联动机床讲一个圆柱体材料加工成人像实物,再通过全彩色曲面打印给材料上色,一个模型初步做成。石毅介绍道:“模型的一只眼能够发光,和传统的通电方法不同,我们可以用机床实现把电路用纳米银油墨打印上去。整个作品只需要人工安装一个开关即可。”
不仅是工艺品,数字曲面微滴喷射设备可以实现在具有任意曲面的固态基材表面上对液体、胶体、熔融物质等多种流体进行微滴喷射自由成形。该设备在全彩色喷墨立体打印、印刷电子、微机械、电子电路、生物医药、化工合成等领域有广阔前景。
目前,陕西华拓已经着手和细分领域的优势企业进行合作,提升产品附加值。当一个行业因复合型机床的优势得到质量、效益的提升而形成一条“线”,以线带面,以面成体,整个机床行业就被盘活。这是石毅理解的“大”产业链。
“民营企业中我很看好陕西华拓的数控机床。做大不一定强,小也不一定不强。总体来说,从大国向强国的转变,关键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产化。”任国梁认为。
引领:服务型制造弯道超车
普遍认为,装备制造业是整体工业的基础,数控机床是装备制造业的“母机”,而数控系统是数控机床的“大脑”。数控系统怎么发展,是全行业的期待。
陕西省描绘的制造业重点领域创新路线图中,高档数控机床是重点领域之一。《〈中国制造2025〉陕西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陕西要积极发展高精高速高效柔性高档数控机床、自动化成套系统、智能制造装备及高档数控系统、伺服电机、轴承等主要功能部件,提升机床可靠性、精度保持性。到2025年实现制造业产品的精度、质量和寿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机床工具50%以上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省内保障。主管部门陕西省工信厅也积极谋划,近期将发布数控机床产业链发展推进方案,将机床的发展写进顶层设计。
2016年,工信部、国家发改委、中国工程院联合印发了《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工信部联产业[2016]231号,以下简称《专项行动指南》),对推动服务型制造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陕西省委、省政府《<中国制造2025>陕西实施意见》也明确将发展服务型制造作为推进制造强省建设、加快实现全省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任务之一。
同年,陕西省工信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落实《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的通知,指出制造与服务协同发展是陕西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针对发展水平不均、规模效应不足矛盾仍较为明显的现状,陕西省工信厅认为,要在突出“制造”的基础上,不断强化服务要素在制造业投入和产出中的比重,加快完成单纯出售产品向出售“产品+服务”转型,延伸和提升企业价值链,推动陕西省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