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习科技创新重要论述
发展航天,动力先行,强大可靠的动力,既是人类进行一切太空活动的先决条件,也是一个国家航天能力的集中体现,但越是尖端技术,越受到发达国家封锁,习近平总书记把创新驱动和军民融合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国家的发展既要靠科技创新,也要靠军民融合,科技创新是军民融合的必由之路。
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高新工程为代表的国家重点工程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无一不是中国航天人坚持自主创新、军民融合结下的丰硕果实。
国防科技工业是国家实施科技创新重点关键领域,对提升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水平、支撑国防军队建设、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坚持科技创新,军民融合才拥有发展的动力;只有实现军民融合,科技创新才有了基本的依托。
科技创新要求军民融合企业必须掌握核心竞争力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必须切实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为我国发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科技创新对军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军民融合则对发展方式指出了明确的方向,二者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在军工科研院所的落实落地。
航天科技服务国民经济和百姓生活是航天企业的首要社会责任,要坚持自主创新,密切跟踪国际国内航天科技与装备制造最前沿,营造设施共用,多方参与,利益共享的创新环境,全面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协同创新能力,形成强大的技术优势和独立自主的发展实力,使航天科技工业与航天技术应用同步发展。
几十年来,航天六院用液体火箭发动机高新技术,在流体机械、热能工程和光机电一体化等领域,研制了一批国家急需的高精尖产品,突破了国内重大装备制造的技术瓶颈,赢得了各级领导和业界的充分肯定。尤其是近年来,六院认真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严格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创新驱动持续深入,有力带动了新产品、新技术研发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推动军民融合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最为关键的是航天六院构筑了军民共用的平台,不是与一般的民企争利益、争项目、争市场,而是要把我们自己掌握的发动机高新技术转化到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和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中去,创造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掌握核心,方能举重若轻。
科技创新要求军民融合企业必须要有战略思维
习近平指出,做好国防科技民用转化这篇大文章,发挥国防科技转化运用最大效益,形成多维一体、协同推进、跨越发展的新兴领域融合发展布局。(下转第二版)
走好军民融合之路,要求航天企业以战略思维“睁开眼睛看世界”,而且要看到发展趋势,把握军民融合的本质,把科技创新、军民融合落实在管理、技术、制度、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真正从军工小天地,走向市场大舞台。
要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始终坚持战略思维,利用优势聚焦主业,以军民融合引领转型发展,处理好“破”和“立”的关系,既要坚定不移地归核聚焦,对市场前景渺茫,核心技术优势不突出的产业要果断弃绝;又要立足航天液体动力技术优势,持之以恒地科技创新,瞄准市场需求,尽快形成优势产业,以创新和转型的增量对冲去产能的减量,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发展效能。如今,航天六院充分有效应用“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加强顶层策划和资源配置,归核聚焦节能环保及系统工程、特种装备及成套服务两大产业方向,瞄准大客户、大项目,为用户提供系统级、一体化的解决服务方案,努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
科技创新要求军民融合企业必须开放融合协同共享
习近平强调,开展军民协同创新,推动军民科技基础要素融合,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下更大气力推动科技兴军。军民融合,贵在军与民、企业与地方的双赢,支撑世界一流军队建设、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同为航天科技工业的根本遵循。要以科技兴军为导向,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着力在军工体系开放上下决心,在科技成果转化上下功夫,在共同领域上闯新路,在军民融合重大工程上做表率,在军民协同创新上求突破,努力形成共有航天特色的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成为国家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排头兵。
军工企业更了解军队的发展,而航天本身聚集起的人才高地,及几十年如一日戮力攻关积累形成的技术与产品研发、质量管理体系等,更为航天企业进军其他行业提供了足够的实力与底气。此外还可以借助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亚投行等战略东风,为军民融合产品、航天防务产品在谋得多个席位,形成协同效应,使国有军工企业在海外市场赢得空间。
未来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将会有更多高新技术产品流淌着航天的血脉,将会有更为广阔的人群享受着航天事业发展带来的红利,这也是我国建成世界航天强国的应有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