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虑安装方便性及装配工艺可行性
(1)线束的插接件应布置在手可以触及的位置,或简单拆卸一些车身件后,可以触及插接件。对于只能用一只手插拔的插接件,另一端插接件应固定在车身上。
(2)考虑线束和插接件过孔空间、过孔的密封、插接件固定,满足在实际情况下穿线和插接操作的方便性和高效性;如仪表、音响、空调面板等维修率比较高的电器件或者开关,其后端线束预留到可以容易插拔的长度。
(3)不在临近位置布置型号和颜色均相同的插接件,做好各插件的区分,避免装配过程中出现误插,损坏线束和用电器。
2、考虑线束的固定和保护
(1)根据线束的走向、车身的具体形状,合理设置固定点,在没有支点的直线距离上两固定点间距一般不大于300 mm;在钝角拐点位置可布置一个固定点;在直角拐点需布置2个固定点;在线束中避免出现锐角拐点。
(2)按照线束的走向、尺寸,合理选择固定卡扣,并标明其位置,在固定卡扣的安装方向上,必须有足够的空间以方便卡扣的安装、拆卸。
(3)在和其它线束、电器件连接的插接件位置,在插接件前不大于120 mm的合适位置处增加固定点以减少插接件内的端子承受震动。在主线束的分支处增加固定点,固定点距离支点不大于100 mm
(4)为了保持线束与周边的间隙,有些位置需要使用硬管或夹板,以保证线束不变形。为了保证线束的方向性,部分位置应使用带定位的卡扣。
(5)插接件较多时,要充分考虑其固定的位置,必要时应设计线束槽和线束支架,线束外漏与车身产生摩擦的部分用波纹管进行保护。
(6)不直接和车身锐边接触,要增加保护,避免车身锐边损坏线束外部绝缘层,振动或运动件连接的插件要有固定,避免振动在线束上的传递。
3、避免和周围零部件干涉
(1)线束布置应沿边、沿槽(车身上设计的走线槽),避免线束直接承受压力。与管路间隙均匀、与周围零部件间隙合理;如座椅,要考虑通过线束的空隙是否留够,是否与其它零部件产生摩擦。
(2)安装在振动或运动部件上时,应视实际情况,相关联的线束必须留有足够的长度。此预留长度根据部件振动幅度、运动件的最大运动行程确定。保证预留长度能够不使振动在线束上传递、不使线束承受拉力。
(3)与运动零部件之间的间隙应根据需求进行确定,如:刮水电动机连杆的间隙、皮带、风扇、齿轮、凸轮等一般要求大于25 mm,换挡机构在布置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与线束是否存在干涉。
4、避免高温区、管路
(1)避免线束布置过于靠近高温区,如不能避开,则应增加隔热罩保护线束(至少在80 mm以上),对于无隔热罩的线束,其间距至少在160 mm以上,如排气系统、EGR和增压系统及其相关的阀等高温部件。但线束距离排气消声器高温区域至少200 mm ,距离排气歧管至少30 mm
(2)不与燃油管路、制动管路使用相同的固定点,不与燃油管路、制动管路交叉或接触。
(3)线束的布置还需考虑周边的其它管路,如水管、真空管等,也不要与这些管路存在接触干涉。
5、考虑线束布置的过孔
(1)设计初期就应考虑过孔的位置及结构形状,同时也要考虑该位置和其它件的相对位置关系。
(2)线束如从驾驶室内向室外通过饭金孔,外部线束必须低于过线孔,避免线束上的液体进入室内。
(3)四门线束和座舱线束连接时,车门上过线孔应低于车身侧围上过线孔。
(4)必须保证线束上橡胶件的可靠性。线束过孔胶套必须安装可靠.在正常使用情况下.胶套不能脱离安装位置。
6、考虑防电磁干扰
避开零部件电磁干扰源,将一些信号线的位置布置到尽可能离干扰源、电喇叭、电机类用电器等较远的位置。
传感器信号电源线应避开大电流零部件的电源线,其间隔应大于300 mm,合理布置用电器,缩短信号一线的长度。
一些关键系统、重要系统的搭铁线单独布置在一个位置,避免受到其它搭铁线的干扰。
7、美观性
(1)线束布置要顺其自然,走向不牵强,机舱线束能放到横梁下方的,不放到上方;能放到内侧的,不放到外侧。
(2)线束走向应与依附件方向一致,在投影方向上,按横平竖直的棋盘式排列,线束尽量避免斜方向布置。
(3)线束布置要颜色协调、大小均匀,机舱线束建议全部采用深色插接件,发动机上方的线束如果太乱,建议开发整体线束护板。
8、其它原则
(1)插接件尽量避免垂直布置,以防尘防水。插件不要布置在雨水聚集区域或汽车外部,必须布置在上述区域时要采用防护措施。采用胶塞或胶套、在插件内添加凡士林等方法,避免插件内进水使端子表面氧化。
(2)考虑其安全性。在汽车碰撞时,线束不能受到挤压。线束挤压破裂,内部短路会瞬间引起火灾,对驾乘人员造成二次伤害。
(3)线束布置还应结合电气原理,根据电气原理的要求,合理设计线束走向和出线方向。
(4)线束布置还应结合其二级供应商,如插接件、固定件、橡胶件等)‘家,通过双方的沟通,选择合适的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