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编号GB/T4754-2017,替代原《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574-2011)》,新标准将于2017年10月1日正式实施。
机器人制造首次作为独立的行业列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之中。根据新的分类,工业机器人制造(代码3491)与特种作业机器人制造(代码3492)两个行业小类,归属于其他通用设备制造业行业中类(代码349),归属于通用设备制造业行业大类(代码34)。据了解,由于原有国家标准没有对机器人制造设置独立的分类,因此难以开展产值、收入、利润等方面的统计,导致反映产业全貌的数据缺失,给产业政策的制定、重大专项批复等方面带来了许多问题。自2015年国家统计局启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修订工作起,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多次提出增加机器人制造相关细分行业的建议,并为此提供基础数据与素材。经多次协调,国家统计局在听取多方建议后,于新修订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为工业机器人制造和特殊作业机器人制造分别设立了行业小类。这一修订将对促进机器人制造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具有长远的积极影响。上海制造业增速创5年新高
近期公布的统计结果显示,2017年上半年,上海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6013.3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2%,实现了2012年以来同期最高增速。
距离发布《上海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刚满一年,上海在制造业上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与去年同期相比,第二产业增速由负转正,提升幅度高达9.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速则回落了0.5个百分点。对比去年同期,今年上海的产业结构出现了变化,工业成为上海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上海工业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上海制造业两头“真空”的状况显著改善。
在《规划》中,上海明确表示,要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制造业、积极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很快成为上海制造的一张靓丽“名片”,而在传统行业,上海制造的转型升级也可圈可点。据了解,各制造企业布局智能化生产已经初显成效,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企业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过,这都只是开始,与真正的“智能工厂”还相去甚远。未来3年合肥将投140亿元支持制造业发展
8月1日,合肥市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启动大会举行,据悉,未来3年市级财政资金将投入约140亿元支持制造业发展,加快推进合肥“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积极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合肥市成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未来国家相关政策资源、重大工程和试点示范项目将优先在合肥布局。面对这次历史机遇,《合肥市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实施方案》提出到2019年,要全面完成创新能力、质量效益、两化融合、产业机构、绿色发展等五大类共15项创建目标。为了实现创建目标,合肥市端出了工业强基突破、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智能制造推进、品牌质量提升、绿色制造推广、产业国际化加速、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人才高地提升等“八大工程”。